新生儿黄疸是新生儿时期常见的临床问题之一,大约60%的足月儿,80%的早产儿出生后1周内会出现不同程度的黄疸,因其具有高发病率而受到广大儿科医师及患儿家属的重视。
为此作者结合自身临床经验及参考教材文献对个别问题进行总结,希望能够帮到个别人。
中华儿科学会在2014年发布《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新生儿黄疸的干预目标是降低血清胆红素水平,预防重度高胆红素血症与胆红素脑病的发生。
结合目前普遍存在的现象,笔者认为国内多数地区对新生儿黄疸的干预治疗存在过度和迟滞并存现象,总结原因:
①教材指南的指引作用,明确界定出病理性黄疸和生理性黄疸的诊断标准,提出早期黄疸值达病理性黄疸即可考虑蓝光治疗,既然可以蓝光治疗,口服药物干预更是解释的合情合理。
②患儿家属的理解程度和目前的医患关系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过度干预,部分家属在孩子出生黄疸后会非常焦虑,如在医生诊疗行为之后黄疸继续加重,会给医生很大的压力,所以医生更愿意提前干预治疗,也算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③部分家属盲目自信,觉得黄疸就是正常的,导致黄疸持续升高,导致悲剧发生。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关于修订茵栀黄注射液的说明书的公告附件指出,注射用茵栀黄注射液禁用于新生儿、婴幼儿。那么口服茵栀黄还能继续应用于新生儿黄疸么?答案是可以的,2011年《中华儿科杂志》发布了一组大样本数据研究,表明茵栀黄口服液对新生儿黄疸疗效确切,安全可靠,并未发生明显不良反应。并且茵栀黄说明书的修订只是关于到注射液,并未提到口服液。
对此,笔者翻了多本书籍及相关文献报道,可能是查找资料水平较低,目前发现的在较高级别发表的2篇文献为《自然光疗对预防早产儿黄疸发生的临床观察》《自然光疗对足月新生儿黄疸的效果观察》,第一篇发表于“首都医科大学学报”,此杂志为中文核心,第二篇为温州市科技局项目。但两篇文章中采取的实验办法均是每天自然光下暴露3小时,得到的数据是对新生儿黄疸有意义。故笔者认为,目前患儿家属自行在家中自然光治疗,往往每天照射2次,每次约20分钟,隔玻璃照射,保护好眼睛,有一定意义,但效果不会特别明显,但因在家中缺少专业护理人员,不建议再过多增加日光下暴露时间可能会带来其他不良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