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量:
学剪纸、编竹编、做榼子……近日,在山东省青岛市即墨区龙山街道,丰富多彩的“非遗”公益课堂成了孩子们的最爱。龙山街道丽山社区开设了暑假“非遗”公益课堂,由“非遗”传承人现场为孩子们授课。通过现场观摩和互动体验,让孩子们近距离了解和感受“非遗”技艺的魅力,激发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饽饽榼子就是做面食的模具,有很多种,我手里拿的这种是七月七做巧花用的。”正在为孩子们讲述饽饽榼子历史知识的是葛村榼子“非遗”传承人王承厚,从事榼子制作已经有30多个年头。王承厚介绍,榼子制作工序复杂,仅工具就有弯铲、圆凿、木质手锤等30多种,制作工艺也10多道流程。
一堂课下来,孩子们对这门老手艺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学生于涵涛说:“觉得做榼子的过程非常有趣。榼子图案很多,每个图案都有不同的吉祥含义,我特别喜欢。”
“除了传统文化课程以外,我们还增设了竹编、面塑等‘非遗’老物件制作、参观村史馆等课程,让孩子们在这种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感受传统文化魅力,进一步充实孩子们的暑期生活。”龙山街道丽山社区负责人张镇说道。
8月2日,山东省青岛市即墨区龙山街道丽山社区开设的暑假公益课堂上,民间剪纸艺人李海霞向小学生们传授剪纸技艺。
8月2日,山东省青岛市即墨区龙山街道丽山社区开设的暑假公益课堂上,小朋友在展示自己的剪纸作品。
8月2日,山东省青岛市即墨区龙山街道丽山社区开设的暑假公益课堂上,竹编传承人王显波在向小朋友们传授竹编制作技艺。
8月2日,山东省青岛市即墨区龙山街道丽山社区开设的暑假公益课堂上,葛村榼子传承人王承厚(左一)在向小朋友们传授葛村榼子的制作技艺。
8月2日,山东省青岛市即墨区龙山街道丽山社区开设的暑假公益课堂上,山东理工大学志愿者刘中慧在给小朋友讲解“七夕”面巧花的民俗知识。